
广西是一个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唯一沿海沿江沿边沿线的民族自治区。但长期以来,自治区外有人认为广西壮族没有什么民族特色,民族自治区是中央划分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成立已经快60周年了,外省区至今一些媒体宣传材料乃至有的官方红头文件,还称广西为“广西省”。自治区内也有人认为壮族与汉族没什么区别,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多此一举。我们只要采取科学的态度,从广西的区情出发,研究壮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存在,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壮族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印记。源远流长的壮族歌圩,就是集中表现壮族特点的民族文化符号,是壮族传统文化集大成之载体。壮族三月三歌节,是壮族歌圩的亮点,也是壮族人民富有鲜艳色彩的民族节日。因而,笔者建议,传承发展壮族歌圩文化,提升三月三歌节的影响力、知名度,打造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壮民族文化展示区,彰显壮族的文化魅力和民族特色。
一、壮族歌圩是壮族最集中最具特殊性的文化载体
壮族歌圩2006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共有640多个壮族歌圩点,覆盖壮族聚居的地区。壮族歌圩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是壮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形式。歌圩活动造就了壮族特有的“歌圩文化”,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地方,也是男女青年聚集进行社交的场所。古代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可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古人也称之为"墩圩"。壮族青年男女在赶圩之日节点,成百上千以至万人,举行盛大歌会。青年们三五成群对唱山歌,唱累了到村里吃饭,饭后再唱。天黑以后,打着火把或电筒,在村边树下、山坡竹林,成双成对相互对歌,你问我答,你唱我和,倾诉衷肠,倾吐爱慕之情,不唱到天亮不罢休。明代邝露在《赤雅》中描述:“……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亮才回家。”
广西被喻为歌海。“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酷爱山歌,以歌叙事、以歌造势、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择偶、以歌喜庆、以歌解忧、以歌伴劳,是壮民族文化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正如黄现璠等壮族学者所言:“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唱山歌的民族,可说壮族山歌是壮族文明的源点和重要传播手段之一。壮话称山歌为‘家’或‘欢’。唱山歌叫‘唱家’。何为‘家’?古代女子无家,女以男为家,故女子的‘嫁’字即由‘女’和‘家’两字组成,表明女子与男子共同生活始有‘家’。如何‘嫁’人寻‘家’,壮族妇女即靠唱‘家’(山歌)来寻找中意男人成家,壮族古来‘倚歌择偶’的风俗即由此而来。”而唱山歌,特别是对歌、群歌,离不开歌圩这个最佳载体。歌圩不仅是山歌生长茂盛的土壤,而且是山歌传唱比赛的大舞台,是为山歌兴盛推波助澜的浪潮。刘三姐文化特别受到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的重视。经过发掘、整理和推广,已成为壮族文化的代表。可以说,没有歌圩就没有刘三姐,歌圩造就了“歌仙”刘三姐和“一人唱来万人和”的刘三姐文化。
壮族歌圩是壮族最集中最有特殊性的文化载体。传承、发展和弘扬壮族歌圩文化,是彰显壮族的民族文化特色行之有效的举措。壮族三月三歌节,也叫歌圩节,是壮族规模宏大、场面热闹、持续时间较长而定期举行的歌圩。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决定,自2014年始,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三”将成为广西公众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两天,具体放假时间,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每年年初确定后公布。作出这一决定的依据是2013年12月11日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这个决定符合广西的实际情况,是壮族和广西其他民族的共同愿望。“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当地汉、瑶、苗、侗、仫佬等各民族的重要节日,在广西世居民族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
尽管近年来三月三歌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但与广西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维吾尔自治区的“古尔邦节”、内蒙古自治区的“那达慕”相比,尚有差距。
二、打造壮民族文化展示区的比较优势
壮民族文化展示区是指在传承壮族歌圩、三月三歌节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和现代元素,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的壮族文化展示园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壮民族文化展示区,不仅是传承发展壮族传统文化、提高壮族自治区地域文化自觉自信的需要,而且是增强显示广西壮族文化特色,振兴广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效举措。宁明花山、田阳敢壮山、柳州鱼峰山、宜州刘三姐乡、桂林阳朔街区、巴马盘阳河畔、横县邓圩等地都具备创建壮民族文化展示区的条件,但综合分析,南宁市武鸣区具有比较优势。
(一)武鸣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武鸣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的市辖县,2015年撤县建区,成为南宁市武鸣区,距南宁市区中心32公里。武鸣凭借居于首府的地位,建立壮民族文化示范基地,可以加强壮文化的辐射力、知名度,具有首府以外地方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外地人而言,可以通过壮民族文化示范基地认识壮族。
每年秋天在南宁举办“两会一节”期间,包括中国领导人、东盟国家政要以及国内外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游客在内的数万人聚集南宁,会议之余,需要走走看看,近在眼前的武鸣壮民族文化展示区,自然是一个好去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三月三歌节的秋季歌场。所以,在武鸣的壮民族文化展示区完全可能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对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五象新区体育中心举行开幕式,在武鸣区的壮族文化展示区落下帷幕,开闭幕期间许多远方的客人可以在壮民族文化展示区留下来,参加壮族原汁原味的民歌观赏交流活动。
(二)武鸣壮族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深厚
壮族是西瓯、骆越民族的后裔。武鸣地区是骆越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一个重要的考古证据是,1986—1987年在武鸣发掘了马头元龙坡西周至春秋墓群以及安等秧战国墓群。在已发掘的436座古墓中,发现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随葬品,其中镂刻细纹匕首,茎部镂刻细线云纹和凿点纹,叶面浅刻极纤细的栉纹地三角形细线纹及眼状纹,代表了骆越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大明山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大明山南麓地区是壮族先民骆越人的祖居地,是骆越古国最早的都城所在地。
武鸣的壮语属于北壮,在复杂纷繁各地壮语中具有代表性。从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制定壮族文字方案(草案),编写《壮语武鸣话语法》等壮文课本、词典和读物,到1980年完成修订《壮文方案》,武鸣壮语一直是壮文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性语言。所以,上个世纪50年代,壮文的研究创造在武鸣的原陆荣廷花园完成,广西壮文学校在武鸣开办,中央民族学院在武鸣举办壮文大专班的毕业生达415人。
(三)举办普及乡村城镇的歌圩节是武鸣壮族的文化传统
武鸣总人口近70万,80%以上是壮族人。武鸣是壮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武鸣特色文化是壮族文化的符号,因而武鸣被誉为具有标志性的“中国壮乡”。壮乡武鸣歌圩,自古盛行,遍及城乡,“三月三”歌节更是热闹非凡。每年的“三月三”歌节,“去武鸣看‘三月三’!”是许多广西人和外区宾客的愿望。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化,经济文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民族文化旅游业成为三月三歌节的新引擎和助推器。武鸣的文化积淀和实践历练,为打造壮民族文化展示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以上从区位优势、文化资源、民歌传统三个方面,证明武鸣符合打造壮民族文化展示区的主客观条件,具有与广西其他壮族地区的比较优势。结论无疑是,在武鸣打造壮民族文化展示区是个靠谱的选择。
三、打造“壮民族文化展示区”的基本思路
打造“壮民族文化展示区”,必须具有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法律,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大背景下,以壮族歌圩为载体、“三月三”歌节为亮点,结合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民族旅游,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壮民族文化展示区。
(一)党政主导,整体规划,资源整合
打造壮民族文化展示区,南宁市特别是武鸣区首当其冲,固然要敢于担当,然而这是一个关乎广西形象、民族振兴、壮族特色的复杂艰巨的工程,必须“顶层设计”,自治区党委决策、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导,列入自治区整体发展规划,联系广西“两个建成”目标、“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战略,整合全区文化资源,主打壮族特色文化。基础建设,要像建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展中心那样,舍得用大手笔;文化建设,要列入全区重点项目,不惜加大投入;民族建设,要作为巩固边疆边境、提升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重大工程。壮民族文化示范区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建筑、交通工程设计施工,要按照文化发展规律,立足当下,谋划长远,既有紧迫感,又欲速则不达,既放飞梦想,又小心琢磨。
对于武鸣区来说,打造壮民族文化展示区,不是动辄大拆建、大征地、大迁徙,而是尊重当地村民居民愿意。第一是保护文物生态,第二才是开发利用。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长效的金山银山。
(二)合理布局,突出主题,全面开花
打造壮民族文化展示区的主题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分支广西壮族文化,弘扬以歌圩歌节为载体的壮族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公共服务事业,营造特色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旅游业,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继承与再生能力。围绕这一主题,壮民族文化展示区在布局上分为四大板块。
1.主题场馆。①壮族文化博物馆:展示代表壮族和壮族先民各个历史时期的的文物精品,包括新旧石器时代、秦汉、唐宋、明清等的如石斧、大石铲、铜鼓、剑矛等,以及壮锦、绣球、坭兴陶等工艺品,各式各样的壮族服饰。②壮族文化长廊,将各地壮族文化精华汇集绘成连环画,如花山岩画、田阳敢壮山、宜州下枧河、柳州的鱼峰山、巴马长寿乡、忻城土司衙门等;绘制侬智高、瓦氏夫人、陆荣廷、韦拔群等壮族历史人物。③壮歌音乐厅,欣赏嘹歌、啦了啦、尼的呀、春牛调等壮族民歌,马骨胡、天琴、双笛等壮族乐器演奏。④壮族民间文学馆,运用现代科技、动漫游戏等,演绎壮族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如布洛陀、盘古兄弟、莫一大王、刘三姐等。⑤现代壮族展览馆:展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壮族人民生产生活出现的巨大变化,以及现代壮族艺术家创作的文学、美术、摄影、书法等作品。
2.文体演艺。①在壮乡剧场影厅演出壮剧、彩调、师公戏、采茶戏等,放映反映壮族生活的电影、电视剧。②在壮乡体育场馆举行擂铜鼓、捣陀螺、抢花炮、抛绣球、滚铁环、打擂台、脚斗士等壮族民间体育比赛,跳竹竿舞、扁担舞、蚂拐舞等壮族特色的群众性舞蹈。③在露天搭建壮家歌台,开展游客参与的对歌,每年“三月三”歌节在主歌台举办歌王争霸赛,评出当年广西“歌王”,还开展壮族上刀山下火海等各种民俗表演。④参考“印象·刘三姐”的经验,根据武鸣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运用产业化运作、当地村民参与的做法,创作“印象·壮族”大型实景演出。
3.生态体验。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武鸣,保护有价值的壮族古村落、古建筑,保持山水田林原生态。①参观壮族古村干道、干栏民居吊脚楼等,体会村落、建筑、道路和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的民族韵味;考察新农村建设的清洁乡村、生态乡村,近距离接触新型农民新生活。②穿越森林水涧,在天然氧吧呼吸新鲜空气;上大明山,登高远望,观日出日落,心旷神怡;下大峡谷,荡舟灵水,宁静划桨,激情漂流。③考察骆越古国遗址,发散思古之幽情,回眸历史之沧桑。
4.美食娱乐。①挖掘壮族传统美食食谱,培植壮乡特点的各种食材,传承和创新民族烹调艺术,进“农家乐”享受美味佳肴。②利用旧居翻新办农民旅馆,或者参照民族传统建筑,引进现代理念重新设计,建设壮民族度假村,吸引游客住下来休闲度假。③在原县城打造三条街:壮民族美食一条街,在南宁中山路和全区各地壮乡小吃基础上拓展民族菜肴;壮民族传统工艺一条街,可以借鉴阳朔西街的成功经验,推出多姿多彩的民族工艺品;壮民族游戏娱乐一条街,把最好玩的壮族和广西各民族的娱乐游戏内容和方式,集中起来加以提炼开发。
(三)多种经济建构,各方合作发力,管理体制改革
1.多种经济成分打造壮族文化示范区,国有资本领头,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加上引进外资。有的项目国有资本独资,有的项目民营资本独资,有的项目是混合经济股份制经营,当地村民可以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2.成立由自治区和南宁市政府直接领导的壮民族文化展示区建设领导小组。严格执行保护耕地、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自治区级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保护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扶贫开发等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民族、宣传、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扶贫、旅游、国土、金融、司法等部门通力合作,县(市)乡(镇)村积极配合,做好规划设计、土地供应和基础设施保障工作,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办好各种复杂手续,提高开发管理经验水平,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在新形势下打造壮民族文化展示区,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引导新常态,发展新常态,调整经济结构,改革供给侧,努力降低建设成本。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一个经济有效的办法,就是对有价值的旧址进行文化改造,将与壮民族文化示范区靠谱的街区、景点、标志等注入壮族元素。
武鸣的9大景区:伊岭岩、灵水、起凤山、明秀园、龙头山、秋暇园、花花大世界、罗波潭、大明山,在社会上均有一定的知名度,有的还名声在外,许多名人雅士来游历过。应当把它们通通纳入壮民族文化展示区,每个景区都冠以“壮乡”之名,注入壮族文化元素,打出壮族文化品牌。例如,伊岭岩内形形色色的造型和栩栩如生的形象,尽可能与壮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联系起来。花花大世界是21世纪新建的景区,里面有不少游客健身娱乐设施,建议该景区增加民族文体活动内容,充实创建壮族传统文体活动的成分。这样不用太多的投入,却能够起到增强展示区民族特色的作用。
4.壮民族文化展示区实行统一管理、多种形式、分类经营、独立核算,既有公益性事业,又有经营性产业,既讲社会效益又讲经济效益,以发展繁荣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产业惠民成果共享为己任,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壮民族优秀文化为特色,以民族文化旅游业为龙头,以社会组织为纽带,以敢于担当的文化企业为骨干,以当地民众和游客参与获得双赢为动力,坚持常态化经营与承办三月三歌节等大型活动相结合,创造性走出一条发展民族新文化、推动民族地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路子。
总而言之,壮族三月三歌节已经成为一个全自治区各族人民广泛参与的重大传统节日。乘着壮族三月三歌节的春风,传承发展壮族歌圩文化,打造壮民族文化展示区,有利于增强壮文化的民族特色,提高广西民族地域文化的自信心、凝聚力,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因而,利用武鸣的有利条件,抓住机遇,打造“壮民族文化展示区”,应该是一个振兴延伸三月三歌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不错的选择。
(作者系中共广西区委党校二级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
(载于自治区社科联编内参《专家建言报》2016年第7期)
2016年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道伟10月31日批示,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自治区主席陈武11月批示。南宁市市长、市委副书记周红波11月26日,南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崔佐钧11月29日作出批示。12月7日南宁市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梁肇佐等3人来访,征询意见。2017年1月4日自治区文化厅周世新送来公函(桂文函〔2017〕10号),表示将专题研究,近期对提出的建议给予答复。2月4日南宁市人民政府送来感谢信,表示市领导高度重视,将建议融入到本市对壮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
联系方式:
电话:13077747575 2113129(宅)
邮箱:dxchenxuepu@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东葛路18号区党校生活区 邮编:530022
版权所有:广西壮族自治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公安备案号: 45010302001872号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电话:0771-5891542
备案号:桂ICP备190063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