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活动
兴宁区科协、老科协关于五塘镇牛蛙养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调研报告
来源及作者:本站  |   管理员:管理员-莫征鸿  |   日期: 2021-09-06 11:06   |   浏览: 2197 次


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从服务于乡村振兴建设,引导农技协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方向发展,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技协建设,推动兴宁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8月,兴宁区科协、老科协深入到五塘镇牛蛙养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科普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五塘镇牛蛙养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基本情况

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康养特色种养示范园稻蛙种养项目于2018年由广西龙腾农业有限公司开始投资建设,位于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五塘社区林村坡那塘,该示范园在昆仑大道延长线上,与兴宁区昆仑镇相邻、东南方向与青秀区接壤,交通便利。

牛蛙养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于2021年7月,协会会员共有50人,牛蛙养殖占地约200亩。

1.养殖方式

牛蛙养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采用精养模式,开挖较小的人工池塘,采用人工投饵,进行高密度的全人工养殖,这种养殖方式的产量和成活率都较高。每亩投放约15万尾-20万尾蛙苗,成本约5万,亩产约10吨,200亩产量约2000吨。

2.发展成效

通过规模化种养,强化产业联动,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和农林增收致富,在当地建成实用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300人以上的就业岗位,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文化教育、观光、休闲康养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实现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牛蛙养殖农技协主要销往重庆、湖南、南宁等地,并与麻辣火锅、蛙王麻辣烫、蛙小侠等多家餐饮公司合作。

该项目截至2020年8月已投资1500万,前期开发稻蛙种养近300亩,实现年产香稻20000斤,牛蛙2000吨。后续计划投资1500万元至3500万元,实现总种养面积超过500亩,项目建成后可年产约40000斤优质稻谷,4000吨至8000吨牛蛙,年销售额达5000-8000万元,年利润总额1500-2000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室外养殖影响牛蛙安全生长。不仅易受蛇、鼠等敌害捕杀,当地暴雨、高温或低温天气也会影响牛蛙的生长。

2.综合利用问题。目前牛蛙的消费仅限于用蛙肉做原料烹饪菜肴,而蛙皮、蛙骨和内脏被弃置,牛蛙的综合价值未得到充分利用,影响牛蛙养殖产业链发展。

3.协会的内部管理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牛蛙养殖农技协处于成立初期,仍处于以技术为纽带的初级阶段,技术来源不足,牛蛙养殖技术专家较少,对外交流程度不高,缺乏技术更新的机制和能力。

4.蛙池周围排水条件及人行便道设施较差。

三、建议

1.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损失。在人工精养条件下,牛蛙吃食量大,粪便也多,容易污染和恶化水质,从而会引发疾病。为了保证牛蛀能良好地生长发育,应给牛蛙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注意蛙池的清整和消毒,新开的土池也要在使用前灌水浸泡5~7天,以除去过多的重金属盐;二是在蛙池内种植一些莲藕、慈菇、菖蒲等水生植物,这样适宜于牛蛙栖息。

2.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增加协会会员,扩大牛蛙产品深加工,挖掘牛蛙资源价值,对延长牛蛙产业链,提高牛蛙产业的经济效益,带动周边农户致富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3.创新机制,加强管理。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信息互通,技术传播,统一经营,一致对外的目的,同时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按产业化经营模式组织生产,完善协会内部领导制度、管理制度,以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管理协会。

4.注意池内水温,控制在32℃以下,除用防晒网遮阴外,必要时要加注温度较低的外河新水,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证蛙的正常生活和生长。

5.按大小分池饲养,提高成活率。由于蛙的密度大,幼蛙饲养一个阶段后,因为饵料投喂不匀以及个体间体质强弱的差异,会出现个体大小不一的现象。牛蛙有大吃小的恶习,所以要及时按大小进行分池饲养,以提高牛蛙的成活率。

6.牛蛙善于爬跳,所以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有破损的要及时修补,要经常观察有无蛇、鼠等敌害,一经发现要及时捕杀,以保证牛蛙的安全生长。

7.蛙池周边的排水渠需改造为“三面光”排水渠,道路硬化等生产设施建设建议协会与城区农业部门协商和指导建设。



 

                       南宁市兴宁区科学技术协会

南宁市兴宁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2021年9月1日





分享到:

版权所有:广西壮族自治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公安备案号: 45010302001872号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电话:0771-5891542

备案号:桂ICP备19006333号-1

分享到:
  • 欢迎关注
  • 广西老科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