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2020年3月27日)
梧州市老科协响应党中央振兴乡村战略号召,积极汇同有关部门单位扶持贫困村,开展水稻栽培全程叶面喷施技术示范暨液体肥叶面喷施与固体肥土施对比试验。
春暖花开,疫情缓解,春耕大忙时节,由梧州市科协、梧州市老科协、市关工委、市委老干部局以及有关农技部门联合组织策划实施的“梧州市水稻栽培全程叶面喷施技术示范暨液体肥叶面喷施与固体肥土施对比试验项目”(以下称“试验项目”)正在抓紧有序推进。项目实施的主体单位是梧州市碧虹有机肥有限公司、龙圩区新地镇富禄锦绣自然水稻专业合作社、岑溪市岑城镇六田村委。项目技术支撑单位为梧州市土肥站、龙圩区农技站、岑溪市岑城镇农技站。龙圩区老科协、岑溪市老科协也参与试验活动。
3月13日,梧州市老科协的江爱平会长、秦明英副会长以及市关工委的利友铿副主任、钟伟强副主任,龙圩区老科协陈碧虹副会长等人,在锦绣合作社负责人肖寿锦的陪同下,来到龙圩区新地镇富禄村(贫困村)南塘片冲锦绣合作社租货经营的100多亩的田垌,现场查看水稻秧苗生长情况、商讨“试验项目”的地块选定问题,初步选定7块田块作为对比试验用地。江会长对在贫困村实施水稻高产示范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使贫困村收入稳定的产业,值得大力支持扶助。现场还就“试验项目”方案定性问题详细讨论,并确定落实的技术支撑部门和方案确定时间。
“试验项目”方案确定后,3月23日,梧州市老科协江爱平、秦明英以及龙圩区老科协陈碧虹,再次来到来龙圩区新地镇富禄村南塘片水稻产区,同行还有锦绣合作社负责人肖寿锦、龙圩区农技站技术人员小黎,大家围绕“试验项目”方案展开讨论,并具体落实7块田块中的第6号田地(约1亩)作对比试验田地,分三个处理:处理1为供试肥料(有机液肥叶面喷施);处理2为常规施肥(固体肥料根部土施);处理3为空白对照(不施任何肥料)。每个处理重复三次,共9块(每小块20平方米以上)。并就田地的整理、对比试验过程的技术处理、田间记录档案整理、试验田块土壤取样处理送检、供试肥料送检、9个田块标记制作等一一作了落实。
根据“试验项目”方案要求,必须在两个不同区域各选一个对比试验点。梧州市老科协等单位在确定龙圩区新地富禄村为试验点后,经筛选,又确定岑溪市岑城镇六田村(贫困村)作为另一个试验点。3月26日,梧州市老科协的江爱平、秦明英,市关工委的利友铿,龙圩区老科协陈碧虹副会长,岑溪市老科协潘启道会长、李广文副会长,岑城镇农技站叶志红等人,来到岑溪市岑城镇六田村,受到村委班子成员(包括驻村第一书记、市电大分校的曾祥)的热情接待。在座谈会上,市老科协江会长首先介绍说明来意,对“试验项目”的意义作了阐明,特别指出,六田村(贫困村)把实施有机液肥水稻叶面喷施增产改良米质和当地富含硒元素这个优势结合起来,完全可以打造成优质富硒米产业,是带动贫困人员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大家就“试验项目”实施展开讨论,村委一班人纷纷表态配合50亩水稻叶面喷施示范和对比试验项目。会后举行有机肥料捐赠仪式,然后到现场六田村蒙垒田垌选址,通过与农户黄志乾沟通,他愉快接受了试验任务,并同意协调其兄弟将相邻的田块调整为一体(共1.2亩)作为试验田地。岑城农技站站长叶志红当即表态一定高质指导农户完成三个处理9个小块试验田块的对比试验任务。
梧州市老科协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有机液肥水稻喷施试验,其目的就是要探索有机液肥水稻叶面喷施技术增产效应和改良品质的作用机理,研究水稻应用液体肥叶面喷施方式与传统固体肥根部土施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增产上,而且对减少土壤的板结、改良土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农作物叶面吸收养分利用效果与根部施肥是一样的,叶面施肥技术与叶面肥的应用将打破根部土壤施肥的传统方式。叶面施肥有几个优点:一是养分吸收快,肥效好;二是针对性强,可解决根部土施无法解决特殊问题,如根部有根系不发达或功能衰竭时候,土施会影响养分吸收,而叶面施肥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三是养分利用率高,用肥量少,对环境污染风险小;四是施用方法简便、经济,不受作物生育期影响,减少投入成本。
第二,梧州市碧虹有机肥有限公司生产的虹桥牌有机液肥有机质和总养分含量高,大大超过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有机质是100g/l,总养分是80g/l,虹桥有机液肥的有机质含量达到265g/l,总养分含量达到281g/l。有机液肥价格便宜,亩施水稻肥料成本为20~30元,常规土施要100元以上。
第三,受土壤温度、湿度、盐碱、微生物等多种原因影响,水稻传统根部撤施复合肥,氮素容易挥发损失;磷素也会和土壤中的钙、铁、镁反应生成不溶性的磷酸钙、磷酸铁、磷酸镁,使土壤板结;钾肥虽然是中性的,但作物吸收了钾元素后,剩下的酸根,不但使土壤变酸,而且硫酸根还会和土壤中的钙生成难溶的硫酸钙(即石膏),使土壤板结。复合肥氧磷钾总养份含量高,可以使作物增产,但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板结酸化,有机液肥叶面喷施可有效避免这种情况。
执笔:秦明英
编辑:卢 明
审校:江爱平
版权所有:广西壮族自治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公安备案号: 45010302001872号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电话:0771-5891542
备案号:桂ICP备190063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