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果库
柳城县桑蚕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来源及作者:本站  |   管理员:管理员  |   日期: 2020-12-28 08:58   |   浏览: 28487 次


 

       柳城县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农作物除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外,经济作物主要为甘蔗、水果、桑蚕三大类。粮食曾列入国家粮食基地县,甘蔗、水果、桑蚕一直在广西区该产业基地县行列。

      桑蚕产业是柳城县农村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为增进对我县桑蚕业发展情况的了解,为“十四五”我县桑蚕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建议,县老科协桑蚕课题组于2020年5~11月对我县桑蚕生产发展情况开展了调研活动。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柳城县桑蚕业发展现状

      (一)柳城县桑蚕业发展情况简介

       柳城县60年代就已列入广西蚕业县。1964年建立了县蚕种站(寨隆蚕种站)。曾先后饲喂过桑蚕、水薯蚕、篦麻蚕。70~80年代陷入低谷,90年代复苏。

     “十五”期间,国家正式启动了“东蚕西移”工程,加大对西部养蚕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西部桑蚕业的发展,广西也迅速成为全国桑蚕大省区。柳城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决定把桑蚕产业作为继甘蔗、水果产业之后又一重要的优势农业产业来发展。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推动、科技带动、资金扶持”等综合措施,调动了全县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促进了我县桑蚕业跨跃性发展。桑园面积由2000年1000亩左右,发展到2005年的5.8万亩,扩大了近60倍。“十一五”到“十二五”(2006~2015年)期间进入了桑蚕产业的快速发展期。

      (二)稳步提升的“十三五”期柳城桑蚕产业

       据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统计,2016~2019年,全县种桑养蚕规模一直稳步提升(见下表)。

        柳城县2016~2019年桑蚕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份

桑园面积(万亩)

发放蚕种(万张)

鲜茧产量(万吨)

产值

(亿元)

养蚕收入(元/人均)

2016

14.09

43

1.71

7.19

7280

2017

14.09

43

1.86

9.67

8791

2018

14.39

45

1.88

8.50

7734

2019

14.60

45.2

1.68

7.40

7500


        综观“十三五”期,我县种桑养蚕产业一直稳步提升。无论在种桑方面的桑园面积规模、桑叶良种覆盖率,田间机械化管理作业、桑叶优质高产等方面还是养蚕的催青全程自动化控制、小蚕共育自动化饲育。大蚕工厂化饲养、养蚕量、产茧量、经济效益等规模与技术水平均处在全区先进行列,一直稳居广西桑蚕发展十佳基地县之一。“十三五”主要成绩是:

       1、推广良种良法,实现桑园高产、稳产优质。

稳产、高产、优质是饲养蚕虫的物质基础。从“十五”末期开始,新植桑园全面推广种植“桂桑”、“农桑”、“强桑”、“伦教”等 良种、老桑园逐步更新改造,桑园良种覆盖率100%。同时切实推广桑树合理密植技术、机械化桑园管理技术 、科学剪伐技术和病虫害统一防控技术,使全县桑园实现稳产、高产、优质。

       2、养蚕模式不断创新。

       “十三五”期间,养蚕农户普遍推广新设备、新技术、新模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达到了节本增产创收的目标。推广小蚕共育成效显著。全县共有23家规模较大的小蚕共育室,基本实现了标准化设施,专业化共育,全县小蚕共育率达96%。其中创办的一家“小蚕共育”示范工厂,全部使用自主研发的全区首条完整的“小蚕共育”全程自动化生产线。生产过程实现桑叶自动切叶、送叶、蚕匾自动传送、自动解垜、堆垜,机器自动喂叶、撒药等功能,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投产后每批可育小蚕600张,可节约劳动力80%以上。在大蚕饲养上,逐步改变了过去传统落后的手工饲养方式,逐步采用新设备、新技术进行育蚕。重点乡镇开展了标准化大蚕厂房建设示范。推广喂蚕轨道车、水帘控温、自动上簇、机械采茧等 省力化设备及配套技术,采用“人蚕分离”模式进行生产,为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养蚕创出了新路子。

       3、桑蚕综合开发利用同步发展。

        重视桑蚕产业综合开发利用,不断延伸产业链取得进展。先后在寨隆、冲脉、凤山等乡镇开展“桑枝生产食用菌棒(每年有100多万棒)——冬闲蚕房种植食用菌(每年3000多㎡)——废旧菌棒施还桑田”综合利用循环模式;同时,不断推出“桑葚酒”、“桑茶叶”、桑蚕被等副产品。以桑蚕文化为主题的蚕旅结合的旅游路线逐步开通。凤山塘进“禅韵丝缘”示范基地开通了“游开山寺——观千亩生态桑园——观融江河风光”的4A级精品旅游路线。

       4、茧丝加工企业配套。

       目前全县计有鹏鑫源、石门山、鹏祥、鸿艺、日田五家茧丝绸有限公司,自动缫丝生产线56条,年生产白厂丝1200吨,生丝达4A级。全县生产的鲜茧不存在销路与加工问题。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1、领导重视,政策扶持。

      “十五”期以来,柳城县县委、县政府认真把发展桑蚕产业作为我县优势产业来发展、农民增收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从2004年开始,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桑蚕生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桑蚕生产的补充意见》、《柳城县桑蚕生产经营管理暂行办法》、《柳城县新植桑园种苗补助及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和管理措施。2004~2006年县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拨付16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种桑养蚕,从而激发了全县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促进我县进入跨跃性发展轨道。

       2、积极争取项目、做好示范基础建设。

       县农业部门积极不断争取国家、自治区、柳州市桑蚕基地建设项目。以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规模、做示范,推动桑蚕全面发展。全县先后实施“国家‘东蚕西移’工程桑蚕基地建设”、“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集成应用示范”、“广西桑蚕标准园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在全县种桑养蚕重点乡镇都建立了示范基地。其中:区级1个、县级1个、乡级3个、村级5个。2017年在凤山镇塘进村成功创建柳城“禅韵丝缘”现代蚕业4A级核心示范区。其中:核心示范区桑园面积3587亩、拓展区10054亩、辐射区31214亩。2019年,核心示范区人均养蚕收入比拓展区高10.5%、比辐射区高21.3%。冲脉镇的“千丝万缕”桑蚕产业示范基地,主体包括两个桑蚕合作社、三个家庭农场和一家缫丝企业,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该基地的小蚕共育室直接供蚕种给周边养蚕800多户,其中贫困户74户,该基地还安排100多个残疾人就业,脱贫残疾人数80多人。冲脉“千丝万缕”桑蚕基地不仅带动本县周边乡镇,还带动到宜州、罗城、融水周边县的种桑养蚕业。

       3、加强技术培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县农业技术部门通过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培养县、乡、村三级种桑养蚕专业技术人员和一批农民技术辅导员,形成县、乡、村服务网络,使种桑养蚕技术切实掌握到农户手里。成立以合作社组织为龙头,健全服务网络。2008年春开始成立的“柳城县源宝小蚕共育专业合作社”13个,遍及全县12个乡镇。2011年后又先后成立了“寨隆镇高科种养专业合作社”、“春绿小蚕共育专业合作社”、“塘进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桑蚕合作组织,为蚕农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蚕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桑蚕生产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把分散经营的养蚕户组织联合起来,引导他们进行规模化运行,从而提高全县蚕农的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四)我县蚕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作物用地杂交直接影响桑园生产。

       我县粮食、甘蔗、水果、桑蚕及其它作物多为杂交种植。桑叶是用来喂蚕虫的,对农药化肥残留量要求极其严格。而近年来,甘蔗等作物大面积推广长效、高毒药肥,对甘蔗等作物取得省工、节本、增产的效果。但这些药、肥经水土流失和空气传播很容易污染到临近的桑园。近年来发生越来越多蚕虫生长发育不良和丝腺发育不良,影响蚕虫吐丝结茧。因此,如何优化各种作物用地布局是一个大问题。

       2、蚕粪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措施要跟上。

      养蚕产生的蚕沙和桑叶残渣等蚕粪垃圾,数量很多,养一张蚕种产生的蚕粪垃圾半吨左右。蚕粪垃圾虽含有机质丰富,但未经高温或发酵的灭菌处理,不能直接用于作田间生产用肥。目前全县有3000m2的十多个处理池,但也只能简单处理少部分蚕粪垃圾,大部分蚕粪垃圾堆放在路边、地边、山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总之,无论是高温消毒。益生菌发酵、建有机肥厂等进行蚕粪垃圾无害处理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3、技术服务体系缺乏保障。

      负责全县产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是县农业部门和“蚕业发展务中心”,需要桑蚕专业技术人员10人以上。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从事桑蚕业专业技术人员,有的从政,有的调离。现有的6人中有一半从事非专业工作,造成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少,技术力量单薄。还有专业技术人员深造和提升机会少,专业知识过时、滞后,跟不上全县产业发展的步伐。

       4、蚕茧价格波动制约桑蚕产业发展。

      桑蚕产业的鲜茧价格波动大,以我县鲜茧价格历史上比较好的“十三五”期为例,每斤价格在15-25元波动。接受调研的蚕农讲:鲜茧价格每斤14元以下不能养,每斤15-16元,保本得人工费,每斤17-18元,养一张蚕可赚300元左右,每斤20元以上就发财了

        二、“十四五”柳城桑蚕业发展规划建议

       广西是中国种桑养蚕第一大省,柳城县是广西养蚕基地县之一。具有较丰富的土地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十三五”的良好基础,为“十四五”期全县桑蚕业提升和发展具备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一)条件与基础

       1、优越的气候条件。

       我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冷慢春暖快,35℃以上的署热天气天数有限,每年发生寒、热、旱、涝等极端灾害性天气概率不多,气候条件比较好。根据桑叶和蚕虫生长发育对气温的要求,桑叶在我县全年都可以生长,二月份即可摘新叶喂蚕;而饲喂蚕虫每年2月下旬即可喂养第一批,最后一批可喂养到12月上旬(7月停一个月),全年可养10-12批,较东部和西部其他养蚕省区每年只能养4-5批多一倍以上。养蚕工作安排及经济效益好了很多。

        2、土地资源较为丰富。

       我县耕地面积120万亩左右。除粮食、甘蔗固定占有大面积耕地外,还有水果占地30万亩,桑园占地14万多亩。其中水果产业我县以柑桔品种为主,由于柑桔黄龙病的危害,目前全县至少有5-10万亩桔园是病残果园,已无经济效益可言,“十四五”要全面恢复也不可能,这部分土地完全可以调整来种桑养蚕。

       3、良好的桑蚕产业发展基础。

       柳城的桑蚕产业经过近几十年不断发展,全县已建立比较先进的科学种养体系和比较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桑蚕产业已成为我县名副其实的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到“十三五”期间,桑园面积稳定在14万亩以上,每年养蚕43-45万张。桑蚕种养规模与科技水平、鲜茧产量、经济效益均稳居广西种桑养蚕十佳基地县之一,为“十四五”期桑蚕产业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风险与机遇

      中国是世界桑蚕生产大国,蚕茧和生丝产量占世界产量70%以上。但过去一直以来,中国主要是以茧丝绸初级产品出口为主,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往往受突发性、金融性、不确定性三大因素影响,往往造成茧丝绸周期性波动很大。由于我国茧丝绸产品以外销为主,茧丝绸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比较弱,难以解决产业的波动问题。

       目前中国桑蚕产业面临着美国及其追随者发起对中国的贸易战和“疫情”造成世界经济下滑的突发性和不确定的双重影响,两者同时作用,或许会加速国际金融风暴发生,这对我国桑蚕业发展极具风险性。

       随着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桑蚕产业也迎来了“蝶变”,茧丝绸产品内销逐步成了主力军。据2019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茧丝绸产品内销已占60%以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国已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我国抗击“疫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国民经济全面复苏,实现正增长,经济形势向好和人民的逐步富裕,对优质、高端的丝绸产品消费必然会提升,这对加快桑蚕业发展,无疑又是一个机遇。

      (三)“十四五”期桑蚕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十四五”柳城县桑蚕业发展规划建议:在“十三五”期基础上,第一部稳步提升到:桑园面积15万亩,蚕饲养量50万张;第二步,根据市场变化,“十四五”期末,力争桑园面积20万亩,蚕饲养量60万张。

       主要措施:

       1、优化农作物种植布局,抓好桑园建设。

       农作物杂交种植,药害、肥害直接影响到临近桑园,只有把其他作物与桑园区隔种植,才能保证桑园的药肥安全,无论是原有的或新植的分散桑园农户可以通过土地互换、土地流转、土地连片承包等方式,建成连片桑园,并通过平整土地等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逐步把桑园建成稳产、高产、优质桑园,为养好蚕提供足够的优质饲料。

      2、抓好蚕房建设,提高场饲养水平。

      我县现有养蚕用房80%是以各户住户为养蚕用房,这种饲养模式费工费力,抗风险能力差,环境污染严重。当务之急,必须加快专用标准化养蚕房建设,这样才能实施科学饲养、机械化作业等,达到节本、省工、卫生、提高鲜茧产量和生丝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标。

      3、进一步强化桑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目前我县桑蚕生产组织程度不够高,覆盖面不够全面,要加强引导全部蚕农参加桑蚕合作组织。在养蚕重点村屯要规范原有的合作组织或重新建立新的桑蚕专业合作社,要加快“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进程。

       4、加快对蚕粪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5、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我县桑蚕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建议:一是原来从政的,现在还在本县服务的退居二线的桑蚕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小组(编制仍在本单位)来参加发展桑蚕生产的指导工作,使桑蚕专业技术队伍得到及时补充;二是“县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要调整、充实,定编10人以上。

       6、加强领导,增加资金扶持。

       县委,县政府要加强对我县桑蚕业发展的领导,一如既往的贯彻落实既定的政策文件,并针对新形式制定新的更强有力的政策文件,县财政要持续拨付专款,有政策做引导,有资金做扶持,相信“十四五”期我县桑蚕业发展一定迈上新台阶。

        7、对调控茧丝绸产业周期性波动的建议

        国内外茧丝绸产业周期性波动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进行宏观调控,是国家和自治区层面上的事,作为县一级也应该有所作为:

      (1)积极引进能深加工高端丝绸和丝绸高端产品的企业。

      (2)本县原有缫丝企业改造升级,可以深加工更多的丝绸高端产品。

通过自我深加工,减轻甚至茧丝不用外调,那么自己就完全有能力调控鲜茧价格。

      (3)本县所有缫丝企业,都应相对固定各自的桑蚕基地实行联合经营,企业要掌控国内外茧丝市场行情,每年都提出一个鲜茧指导价和种养规模,以免造成盲目种养,造成鲜茧过剩而劳民伤财。

 

 

                                                                            柳城县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2020年12月25日



分享到:

版权所有:广西壮族自治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公安备案号: 45010302001872号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电话:0771-5891542

备案号:桂ICP备19006333号-1

分享到:
  • 欢迎关注
  • 广西老科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