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活动
天等县指天椒生产问题的调研报告
来源及作者:天等县老科协  |   管理员:莫征鸿  |   日期: 2021-12-15 11:53   |   浏览: 4967 次

一、我县指天椒种植史

1971年,我县从福建省长鼎县引进指天椒种植,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指天椒成为我县农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并获得国家授予“地理标志产品”和“指天椒之乡”的美誉。同时经历了“夏种秋收、春种夏收”和“冬种夏收”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夏种秋收阶段

引种成功后,1972年起由供销社提供种子,生产队集体种植。到9月以后椒果成熟,各生产队自行选留种子,其余晒干后卖给供销社,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同时有的农户也在自家的自留地或饲料地种上一两分地的指天椒,以获得一些买油盐的钱,这种形式持续到1981年分田到户为止。同时在此期间,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和水稻种子都是生产队自行选留的农家种,产量比较低。除耕地面积种粮外,还到处开荒种粮,从而经济作物面积受限。

夏种指天椒主要是在春玉米灌浆后6月份间套种在玉米株行间,收完玉米后再管理,耕作很粗放,产量也不高,这种种植方式称为“夏种秋收”。同时在生产中缺乏相关技术指导,农业技术部门的技术人员也少有这方面的技术知识,之前他们在农业院校里学习也尚未有这方面的课程开设。因此当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栽培技术资料,再是当时的大队干和生产队干部,基本上是小学毕业人群,科学知识知之甚少。

春种夏收阶段

1981年以后,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杂交玉米、杂交水稻良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粮食获得了高产稳产,粮食丰收了,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指天椒种植面积也随之扩大。

1985年以后,农户先后自行引进种植指天椒杂交新品种,开始在春季单纯种植。一般在12月份育苗,次年3月初移栽,6月中旬后收椒上市,收获期直至9月份。一般亩收入3000元左右,高的可达5000余元,这种种植方式称为“春种夏收”。从而使我县指天椒“春种夏收”和“夏种秋收”种植面积一度发展到5万余亩,给农户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种植面积的扩大、复种指数的增加、栽培管理技术滞后和无序的引种等因素,到1998年,我县指天椒普遍发生炭疽病等病害,且逐年严重,使全县的种植面积跌到谷底,农户收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1998年一直到2009年的十余年间,农业技术部门和政府也都一直关注此病对我县指天椒生产的影响。20088月县科协到龙茗等乡镇调查,了解到龙茗镇益山村王屯一农户种春椒3亩,计划收入10000元,自述最后收入不足3000元;20108月到驮堪爱权村巴井屯调查,了解到黄定学户种春椒4亩,原计划收入15000元以上,到8月初,只收1000余元。余下的全部受炭疽病为害而没了收入。

同时在这期间,县科协的技术人员经多年的观察发现指天椒炭疽病发病有一定的发生规律(直到现在均没有改变),一般每年7月份开始有零星病叶病果出现,而每年进入8月初几乎全面大爆发,使椒果全部感病失收。而我县沿续的“春种夏收”种植方式,即在3月初移栽的,一般在6月中旬收椒上市,收到7月底,8月初炭疽病爆发期到来时,收获期只有一个半月,且大部是在价格低的7月收椒,而盛果期则遇到炭疽病为害而减收严重。

冬种夏收阶段

在上述情况下,20095月,县科协有关人员走访本县和南宁等地多位鲜椒收购的老板。询问他们一年中鲜椒的收购价是不是一个价位收到底?他们都说不是,是随椒果的产量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每年的5月、6月和1112月份,全国各地的收购价最高,而123478910月份价格最低。多年来基本上都是这样。从老板们的反映来看,指天椒市场购销价格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从2010年到现在的十多年时间里依然没有改变)。

随后,县科协根据指天椒的生长特性,认为指天椒可冬种。因为我们下乡常见到秋收落地的椒种出苗后过冬也没冻死,同时我们有地膜玉米栽培的成功经验和技术,这些技术转为指天椒地膜覆盖栽培,应该是可行的。有了这种想法后,2009年冬,县科协即在驮堪乡新民村进行试种,示范户张伦勋户冬种1.23亩,2010510日收获上市,到7月底,共收椒40批次,收椒2563.5市斤,收入6990.5元(该户自记录),计亩收入5638元;贤民村育屯隆大亮户种0.6亩,收入3485.6元(自记),计亩收5810元。

示范成功后,县科协于2010730日书面总结在示范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随后提出“天等县指天椒反季节栽培技术”, (2012年后改称“天等县指天椒冬种夏收栽培技术”,认为这样称之较为贴切)。使我县指天椒栽培进入有技术可循的发展阶段。为此,2010年冬种开始,在县科协的组织下,在驮堪乡、天等镇等部份村屯开展指天椒“冬种夏收”栽培技术培训,扩大示范面积。后来,在县财政局、扶贫办、科技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在全县10个乡镇30个行政村110个自然屯培训讲课,使全县冬种指天椒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从2010年推广指天椒冬种夏收栽培技术到今年已有12个年头,每年给椒农带来了可喜的收益。同时有效地避开了炭疽病的为害,每年均能赶在全国价格高的时节收椒上市。使椒农的收获期增加了一倍,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多。

2013年,从县科协退休的技术人员,加入了县老科协的队伍。在老科协的组织下,近十年来在驮堪乡、天等镇和龙茗镇的部份村屯建立了指天椒冬种夏收栽培示范基地3000余亩,继续抓好高产示范和推广工作。同时探索指天椒“秋种冬收”栽培技术也获得了初步成果。去年秋种冬收椒每市斤收购价达20元,高的达26.5元,为椒农开辟了新的收入门路。

二、以市场价格规律为导向,引导椒农应用指天椒“冬种夏收”栽培新技术

2009年冬,天等县科协在驮堪乡新民村进行首次指天椒“冬种夏收”(当时称反季节)栽培,2010510日如期所愿在全国收购价高的时节上市,收到7月底,示范户张伦勋亩收入5683元、隆大亮亩收5810元,在炭疽病爆发期未到时已取得较为理想的收益效果,同时验证了“冬种夏收栽培技术”在本县推广应用是可行的,开头的计划是对的。

2010730日,县科协随即将示范点的工作和技术两方面的经验及教训作了书面总结。充实完善相关技术内容,编写出“天等县指天椒冬种夏收栽培技术”。20108月后县科协在驮堪乡和天等镇部份村屯开展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组织技术人员经常下村屯进行技术指导并宣传指天椒冬种夏收的好处,并到县内部份乡村开展技术培训。

2013年,县老科协在驮堪乡、天等镇的部份村屯建立了“指天椒冬种夏收科普示范基地”,以基地为标杆,担起带动辐射的作用。同时组织技术人员编写《天等县指天椒栽培技术》一书,丛书文图并茂,通俗易懂,印发1万余份,发给椒农作生产参考。还通过电视台宣传冬椒种植的好处等。

在这期间,县老科协还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指天椒秋种冬收栽培技术”的研究,也取得初步的成效,也能在全国收购价高的1112月份收椒上市。去年椒农能卖出201斤的好价钱,最高达26.51市斤。

为此,围绕市场价格变化规律,成功引领椒农在全国椒果购销价位高的时节收椒上市,十多年来,使椒农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见附表后)。

三、指天椒栽培技术创新,为椒农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指天椒冬种夏收栽培本身就是一项技术创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赶在全国椒价最高时节上市,使椒农收入最大化。2010年“冬种夏收”指天椒栽培试验示范成功收获后,县科协技术人员把在示范工作中应用的技术措施归纳为十个方面的内容。①选用抗病、高产、高效适销对路品种;②适时播种;③疏播育壮苗;④苗床管理;⑤适时移栽;⑥合理密植;⑦施足底肥;⑧地膜覆盖;⑨大田肥水管理;⑩注意防治病虫草害。这些内容都有细化的操作要求,措施均有独到的做法。如“疏播育壮苗”,一开始就要求农户除精细整地下足基肥外,首次提出种子要粒粒点播,10×10公分点播一粒种子,99%的农户都做到了,改变了传统的撒播习惯,育出的椒苗特别均匀粗壮又便于带土移栽;还有“地膜覆盖”,指天椒地膜覆盖栽培是过去春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应用的技术,而应用到冬种椒起到保温、保水、保肥防止杂草生长的作用。最关键的是能保证在5月初收椒上市,比露地栽培提早了20天收获。这项技术在本县来说是首创。

十余年来,上述的十项技术措施,已为椒农在指天椒冬种夏收栽培中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收入,从而使我县指天椒种植面积又获得了新的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去年冬种椒面积已达5万余亩。因此,也证明县科协首次提出的“指天椒冬种夏收栽培技术”是可行的,是目前最佳的种植模式。这一新技术解决了我县在指天椒生产中的一大难题。

四、挫折比成功更珍贵

20103月中旬,县科协在新民村的冬种椒示范点,移栽后已有2个多月一直不发新芽,没长新叶嫩叶,植株叶稍发僵,粪水灌施也没见效。随后县科协领导和有关人员带上标本前往广西农业大学咨询请教,次日即2010320日,农大黄锡南、陆申年、龙国夏、赖传雅等4位老教授专程到新民点现场调研。经专家研究后认定为缺硼缺锌引起,随后给农户用相关微肥叶面喷施第三天即长出新叶嫩芽,使椒苗得了正常生长,从而也使我们增长了不少的知识。

6月中旬,正当冬椒收获盛期,一场大雨后,有的田块的椒树根茎腐烂枯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此时有很多同志认为“冬种椒”也不行,看来是失败的。驻点的技术人员也感到有些束手无策。他们原认为自己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种这冬椒在技术上应当没有问题。结果中途出了个僵苗和枯萎两个始料不及的难题。从而倒逼驻点人员四处请教和寻找购买辣椒种植的相关书籍,学习相关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指导能力。

又到了七月中旬,示范点的大部份椒地依然生长旺盛,部份田块竟然一棵都没有枯死,一直收到7月底,包括示范户。这到底是为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有关人员走访了各方的椒农。发现受损严重的农户只使用一种钾含量比较低的复混肥,而后期依然生长旺盛的椒地,使用同一肥料的同时每亩还增施钾肥3040斤。而从中国农业出版社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有关资料显示,辣椒对肥料氮、磷、钾、钙、镁的需求比例为1 : 0.23 : 1.59 : 0.57 : 0.4,还有硼、锌、铁、锰、钼、铜、硫等十多种微量元素。由此知道指天椒对钾肥的需求量最多。从辣椒根茎腐烂现象使我们又想起玉米缺钾而发生根腐病的往事。指天椒枯萎病、根腐病、青枯病是否与玉米缺钾而发生根腐病相类似?

2010年冬椒种植和在技术培训工作中,从开始我们就强调每亩椒地撒施80100斤的石炭粉外,每亩用2030斤含有各种微量元素的生物菌肥与熟化的牛栏粪肥拌匀后作根底肥;亩用4050斤的钾肥与7080斤的复混肥、30斤的镁肥拌匀后,离椒根45寸处施下作根际肥,在田间管理期间,补充喷施各种微量元素肥。这些技术措施,从2011年推广应用到现在,即使有的农户在同一地块上连续十余年种椒,也极少发现有僵苗和枯萎现象发生。因此,满足指天椒对各种肥料的需求,是高产的基础,更是提高其抗病能力的关键。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存在问题

1、全县还有很多村屯要求提供冬椒种植技术,由于技术力量有限,没能满足农户的需要。

2、需要编辑一套通俗易懂便于农户操作、图文并解的栽培技术图册,形成一个系统的统一的栽培模式。以便扩大培训范围和做好推广工作。

3、我县现今种植的指天椒品种存在杂乱假劣的现象,给农户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老品种已严重退化,不宜再继续使用。

4、需要一定的经费保证,包括培训和技术图册资料等费用。

5、我县辣椒酱产品加工小作坊比较多,产品质量难保证,影响了天等品牌的声誉。

有关建议

1、建议政府确定产业定位。首先指天椒生产是惠及我县农户最多的一大项目之一,每年有近4万农户种植指天椒,年产鲜椒数万吨,为农业加工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我县指天椒冬种夏收栽培技术已推广应用十余年,为椒农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故技术是成熟的;再是对巩固扶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不失为一大利好的一个方面。

为此,建议政府确定指天椒的产业定位,有了定位,便会有目标,那措施也将接踵而至,多业并举,千舟竞发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2、建议县政府把“指天椒冬种夏收”和“秋种冬收”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列入政府三农工作的内容之一。

3、建议政府成立“指天椒生产办公室”。负责协调各有关部门的技术力量;负责组织编写栽培技术资料和开展技术培训工作;负责指天椒品种对比试验,筛选适合我县种植的高产、高效优质适销对路的品种提供给农户,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负责栽培新技术的研究;统筹安排培训、试验等各项经费的预算及管理等。

4、建议扩大冬椒种植面积,力争达到8万亩左右。

5、建议政府扩大品牌生产规模,制定相关产品标准,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取缔低劣产品。

6、建议政府构建共同富裕之路。椒农、辣椒加工企业、辣椒产品营销者和政府等成员实为一个辣椒产业链;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椒农养活了企业,而企业则拓宽了椒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使椒农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人民利益至上,为人民服务是党政工作人员的根本宗旨。因此,椒农、企业、产品营销者和政府等成员在辣椒产业化中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在政府的规范下,企业对椒农的原料收购应在合理的价位上,以保护椒农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企业也应反哺椒农,企业应在可支配的利润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指天椒新品种的筛选,栽培新技术的研究和辣椒加工新产品的开发研究等。以增强产业的发展后劲,促进产业处于良性的循环之中,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

7、建议把“指天椒冬种夏收”和“秋种冬收”栽培技术分不同的管理时节在县电视台开辟壮语讲座,这将对全县椒农是个利好的举措。

8、建议政府把冬种椒栽培技术培训及资料等费用列入年度预算。





分享到:

版权所有:广西壮族自治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公安备案号: 45010302001872号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电话:0771-5891542

备案号:桂ICP备19006333号-1

分享到:
  • 欢迎关注
  • 广西老科协微信公众号